在《鲁迅日记》中杠杠配资查询平台,我们能够窥见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鲁迅形象。日记中那一行行鲁迅亲笔书写的文字,无不流露出他坚韧不拔的民族脊梁和独特的精神气质。那些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有血有肉、充满激情的灵魂,彰显出他内心深处那股不肯妥协的傲骨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。
然而,鲁迅毕竟也是一个普通人。只有将他视作凡人,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伟大之所在。作为普通人,拥有喜怒哀乐、七情六欲是极其自然的情感表现,鲁迅同样不例外。他的内心世界丰富复杂,既有理性的坚守,也有感性的波动。
除了内心世界的细腻展现,《鲁迅日记》中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名字,颇为引人注目——马珏。细细统计,这个名字在日记中出现高达53次之多。一个人频频出现在日记中,尤其是异性的名字,背后所暗示的情感意义自是深刻难言。因此,许多学者推测,马珏曾是鲁迅心头难以忘怀的存在,甚至可以称之为暗恋。
展开剩余77%那么,这位马珏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?她被誉为北京大学政治系公认的“校花”和“皇后”,其美貌之绝伦令当时无数男子心驰神往。那么,马珏到底有多美呢?她的父亲马裕藻和母亲陈德馨均是卓越的学者,二人1903年均获官费赴日本留学。马裕藻先后就读于日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,陈德馨则进入目白女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
在日本留学期间,马裕藻结识了比自己小三岁的鲁迅。两人常一同聆听章太炎的讲座,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经过七年的苦读,两人先后毕业,并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。婚后,他们在东京诞下了长女马珏。值得一提的是,马珏出生时,鲁迅已29岁,若以现在的辈分来说,马珏比鲁迅晚一辈。但俗话说“男人至死是少年”,而鲁迅则始终未曾突破这层界限。理性在他心中牢牢压制着感性的萌芽,这当然是后来人事后的解读。
马裕藻带着妻女回国后,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,随后升任北大国文系主任。而鲁迅得以前往北大任教,也正是因为马裕藻的极力邀请。在北大教书期间,鲁迅与马裕藻交情深厚,时常赴马家做客。随着马珏一天天长大,鲁迅对她的情愫也愈加难以掩饰,内心的悸动渐渐显露。
马珏与鲁迅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。她在晚年撰写的《女儿当自强》中回忆道:“鲁迅先生曾在北大任教,与我父亲是同事,二人性格相投,关系甚笃。鲁迅先生常来我家做客,和父亲交谈半天不绝。”马珏十五岁时,正值情窦初开,她以青涩的笔触写下了《初次见鲁迅先生》一文,并在报刊上公开发表。
此文被鲁迅看到后,他不仅赞赏马珏的文采,还将文章收入《鲁迅著作与其他》一书中。从此,鲁迅到马家探访的次数增多,每次都会关切询问马珏是否在家,若在,必然抓住机会与她促膝交谈。随着马珏逐渐长大,两人见面次数虽减少,但书信往来却持续了六七年。每当马珏面临人生抉择,她都会向鲁迅求教,二人关系堪称忘年知己。
1928年春,马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,随后两年后顺利升入北大政治系,顿时引起轰动。原因显而易见——她实在太美了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,北京的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盛行选举“校花”或“皇后”,而北大的马珏则无可争议地成为校花,甚至美貌远超燕京、清华的“校花”们。
中国小说家吴祖缃回忆说:“北大政治系女生马珏被誉为‘皇后’,名震京城九城,燕京、清华的校花无不为之黯然失色。”在北平,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马裕藻为北大最大的贡献,就是生了个漂亮的女儿。”马珏的美貌不仅吸引了无数男生送上情书,就连女生们见了她也自惭形秽,纷纷赞叹她宛如大理石雕琢出的美人。
1933年,尚未毕业的马珏嫁给了天津海关的一名小职员杨观保,这桩婚事当时成为社会盛事,《北洋画报》甚至专门刊登了他们的结婚照片。自此之后,鲁迅与马珏的联系逐渐断绝,书信和书籍的往来也逐渐停止。正如鲁迅在写给台静农的信中所言:“此刻才想到她已嫁人,别人常去送书,似乎不太合适了……”
参考资料:《鲁迅全集》、《鲁迅日记》等。
(图网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亿腾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